新闻记者 余皓
通讯员 许铮
“地质工作,是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事业。它艰苦,风霜雨雪、四海为家;它也浪漫,以山为友、以石为书,解读地球亿万年密码。它看似波澜不惊,却关乎江河安澜、人民安危;它能让我们心安理得,因为我们用脚步丈量山河,用知识守护家园。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7月4日,湖北两代地质人齐聚湖北省地质局,一场别开生面的省地质局劳模事迹宣讲暨弘扬地质优良传统座谈会,激起参会的两代地质人共鸣。90后地质人代表现场表示:要将老一辈地质人的坚韧、探索、奉献等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老一辈地质人爬冰卧雪甘当“追光人”
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来自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田望学,以《无悔的选择》为题,分享了他投身地质事业的心路历程。
“选择了地质事业,就要不畏艰辛、甘于奉献。1991年,我大学毕业之际,恰逢三峡工程即将启动。初到单位,我便投身三峡库区艰苦的地质调查工作。亲身参与这项‘国之重器’的前期勘查,让我深刻认识到地质工作对国家建设发展的基石作用,也坚定了我为之奋斗终身的决心。连续数年,与老地质工作者一起,我跋涉于三峡的崇山峻岭、深谷幽涧,足迹踏遍库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地质行业步入低谷,许多同事选择了离开,而我选择了坚守。”
“21世纪初,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我主动请缨奔赴西藏,参与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工作区域平均海拔4000-6000米,人迹罕至。面对强烈的高原反应、极端恶劣的气候以及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勘探任务,不仅是对体能的极限挑战,更伴随着前路未知的精神压力。有人因身体原因退出,家人也多次劝我调回内地,但我选择了坚持。在雪域高原奋战三年,直至项目圆满完成。从湖北的三峡、神农架,到祖国的云贵山区、青藏高原,风餐露宿、爬冰卧雪,渴了喝山泉,饿了吃馒头,困了住帐篷,这是从事地质调查工作的常态。但每当一条条调查路线精准落图,一段段实测剖面清晰呈现,项目取得关键进展时,那份收获的喜悦便冲淡了所有艰辛。三十余载寒暑,正是这份对地质事业的执着信念,支撑我在平凡而艰辛的岗位上不断前行,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湖北省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陈兵,是一名扎根地质行业36年的老钻探人。他用自身经历的四个故事,讲述了地质人的坚守与传承。他说:“有人问我:‘奋斗了大半辈子,为什么不歇歇?’我的回答很简单:‘地质事业需要传承。’现在,我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带着年轻人攻关新技术。在贵阳开阳的定向钻探项目中,我和90后技术员同吃同住三个月。从钻具选型到轨迹控制,我把三十多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当项目顺利完成时,团队成员王奥已经能够独立带队了。看着他自信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这些年,我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他们现在都活跃在各个重点项目上。”
新一代地质人传承使命勇做时代先锋
他们的发言,一石激起千重浪。来自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的90后地质工作者万乐,谈起老一辈地质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不由感慨万千:“曾看到一篇报道,1958年地质勘探队在野外工作期间,平均每人每月步行超过400公里,用坏三双解放鞋。正是这种‘三光荣’精神,让他们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仅凭罗盘、地质锤和放大镜就圈定了最初的矿化带。”
来自湖北省地质测试中心的地质工作者童铄云发言时称,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科技+地质”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地质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今年,中心研发的国内首台全自主知识产权车载型光电直读光谱仪,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找矿装备推广名单。仪器聚焦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攻克了战略矿产野外快速检测的技术瓶颈,为锂、铍、稀土等20余种关键矿产勘查,提供了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装备支撑。在湖北幕阜山铌钽矿、四川马尔康锂矿等找矿现场完成野外示范应用,实现了矿产元素“即采即测”,为找矿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技术空白。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让我们以劳模为榜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立足岗位勇挑重担,为推进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童铄云铿锵有力的声音久久在大厅回荡。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4-10308-0.html湖北省地质局劳模事迹宣讲激荡时代光辉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