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张明明 通讯员 周烨 袁洪孝 王云霞 报道
从手绘制图到3D打印,从几何线条到数字建模,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正在讲述跨越时空的奋斗故事。6月30日,青岛理工大学举办的“图说党史・匠心印记”课程思政红色图文展在青岛理工大学图书馆一楼展厅启幕,吸引近 3000 人次师生观展。
展览以工程制图课程为载体,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以工程制图技术的迭代为轴,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艰难发展迈向“制造强国”的壮阔征程。此次展览设置了“开天辟地:笔绘蓝图,力铸山河”“改天换地:笔绘强国、自力更生”“翻天覆地:技术突破,国家腾飞”“惊天动地:数字绘笔代尺规,智造山河新篇章”四个主题展区,展出50 余件融合党史叙事与工程图学技术的实物、海报,将专业知识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打造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思政课堂。
这场融合专业素养与红色基因的展览是一次跨越专业的思政洗礼,一次融合匠心的党史学习教育,也是青岛理工大学聚焦工科特色,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工匠精神”,探索“三全育人”新路径的一次生动实践。“工程制图,是工程技术的‘国际语言’,是描绘蓝图、构筑梦想的起点。这门看似冰冷的工具课,蕴藏着严谨、规范、精确、协作的核心特质,这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青岛理工大学工程制图课程负责人张效伟说。
值得关注的是,近半数展品为该校师生共创成果。在工程制图课上,教师将课程实践与党史学习结合,指导学生完成创意作品。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学院2022级邓怡然在该校王勇老师指导下,运用建模和渲染技术创作的南湖红船3D模型,以精密的工程语言致敬革命火种,成为展区“明星展品”。“创作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更深刻体会到每一次技术突破背后,都是党和国家对发展的不懈追求。”邓怡然说道。
一批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同样引发观众共鸣。展台上,自青岛理工大学建校以来的工程制图课本、学生作业档案和老教授备课手稿整齐陈列,泛黄的纸页上,从“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时代号召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愿景,既见证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一脉相承,也折射出国家与学校的发展轨迹。“这些笔记不仅是教学智慧的结晶,更是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精神的生动写照。”该校档案馆馆长董建莉表示,希望青年教师从中汲取力量,传承师者初心。
这种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范晓光介绍,作为国家一流课程,青岛理工大学的工程制图课始终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希望通过这一张张图纸、一段段历史、一位位楷模的故事,让红色记忆跃然纸上,让工匠精神根植心田,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图’绘国之重器,‘心’系民族复兴,图纸的每一道线条,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时代使命。”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5813-0.html青岛理工大学举办“图说党史·匠心印记” 课程思政红色图文展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