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的沈阳,长白岛“无边界展馆”的红色展墙被35度高温炙烤得发烫。刚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房“请假”的徐文涛,额头汗珠顺着鬓角滑落,却依然挺直腰板,为30余名来自吉林银行和盛京医院的党员讲述展板上的红色故事。这位75岁、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军人,结束这场特殊党课后便转身返回病房。这是他七一前后15天里的第十二堂党课,也是无数个“不一样”中的寻常一天。
流动的党课,不变的热忱
党课该是什么模样?在徐文涛这里,没有标准答案。
6月26日,沈阳地铁6号线首府车辆段施工现场,钢筋水泥丛林间,他站在烈日下给100余名建设者讲党课。没有讲台、课件,更无高深理论,他指着工人们手中的焊枪寥寥数语,便在黝黑的脸上点燃了共鸣的光。当天下午,吉林银行沈阳分行会议室里,他以胡世宗经典诗作《延伸,我们的路》为题,引导听众齐声朗诵长征诗句,将革命豪情与金融人的使命担当巧妙串联,掌声里有感动,更有顿悟。
从工地到讲堂,从室内展馆到露天展墙,他的党课从不“按常理出牌”。6月30日天降大雨,浑南区民政局及慈善会带领党员冒雨来到“红色展墙”,徐文涛撑伞立于雨中讲解,雨水淋湿衣裳,声音却盖过雨声;7月7日酷暑难耐,面对南京一校、和平一校的孩子们,他俯下身以“抗战爷爷”的口吻讲杨靖宇的故事:“英雄不是雕像,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是最生动的反馈。
徐文涛道德模范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大事记”里,6月26日至7月11日,他的足迹遍布20多个单位:接待鸡西老兵时,行军礼的手依然有力;给沈阳大学田珂玮赠书时,笔触满是期许;为沈阳爱乐合唱团讲解时,同唱红色歌曲,让旋律钻进每个人心里。这些“不一样”的场景,藏着同一份执着——让红色历史走出书本,走到人们身边。
定制的内容,相通的初心
“党课不是念文件,要让信仰看得见。”“得像医生对症下药。”这是徐文涛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的电脑里存着庞大的课件文件夹,即便主题相近,也找不出重复的讲稿。
给辽宁省河南商会企业家讲课时,他以“老字号的红色基因”串联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让“赚钱不忘报国”落地生根;给盛京医院医生讲解时,用白求恩的故事与情怀,勉励大家守好医者仁心;面对社区老人,他讲“家常里的党史”,从粮票里的民生变迁到医保里的国家温度,让宏大叙事变得触手可及。
这种“定制化”的用心,让党课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吉林银行党员说,徐老讲的“长征路与金融路”,让他们懂了“服务群众”不是口号,而是每一次耐心解答、每一笔精准业务;地铁建设者在工地竖起“攻坚克难”红旗,要把党课精神“焊”进钢轨里。这些改变,印证着他的话:“好的党课,要让听众觉得‘这说的就是我’。”
在徐文涛的党课里,“感动”从不是终点。7月9日,沈阳大学学生田珂玮独自来到红色收藏馆,他不仅讲解展品故事,还交流人生感悟,更赠以亲笔签名的《红色教育宣讲读本》。“您眼里有光,让我懂了红色精神不是书本文字,而是鲜活的生活故事——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缩影,是真正的家国大义。”田珂玮在微信里写道。
不一样的形式,一样的滚烫
7月11日的党课结束后,徐文涛没回家喝水,直接返回病房。护士说,老人输液管里还留着上午的药液,却非要“请假”出去讲解。有人问他为何不安心养病?他笑答:“我是党员,只要还能开口,就要把红色故事讲下去。”
这样的“倔强”,是他20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常态:退休后组建红色大篷车,载着文物走进部队、学校、社区;自费在小区创建红色收藏馆,创办红色长廊、红色展墙等“无边界展馆”,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打卡地。如今病痛缠身,他惦记的还是哪个党课没备、哪个展板该更新。
有人说,徐文涛的党课“不一样”:主题随需而变,场地不拘一格,风格因听众调整。但“不一样”的背后,是一颗“一样”的心——对党的忠诚,对信仰的热忱,对群众的赤诚。他用75岁的人生证明:真正的红色教育,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而是把初心揉进生活褶皱里,让红色基因在一次次讲述中长成参天大树。
夕阳透过病房窗户,照在徐文涛脸上,也照亮他思考下一次党课的心上。窗外霓虹渐亮,他心里的“红灯笼”,早已照亮无数人前行的路。这位七旬老党员用行动诠释:初心,不过是把简单的事坚持做,把平凡的事用心做。而他“不一样”的党课,正是新时代最动人的红色答卷。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5974-0.html徐文涛:用“不一样”的党课,焐热不变的初心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