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秦瑾 报道
黄河,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流淌过岁月的沟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怀揣着对黄河的敬畏与热爱,踏上了一段追寻黄河文脉、传承匠心初心的征程。
从泉城济南的趵突泉边出发,到黄河入海口的湿地滩涂,建大土木青年的足迹遍布大河两岸。他们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主线,带着专业知识与满腔热忱,深入开展文化寻访、工程调研、法治宣传、乡村振兴实践。在黄河的堤坝上,他们静静伫立,仿佛能听到“黄河宁,天下平”的千年回响,那声音穿越时空,诉说着古人对黄河安澜的期盼;在沿岸的村落中,他们感受着“耿山口精神”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破旧的土房换成了整齐的新民居;在繁忙的工地里,他们体会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治黄担当,每一块砖瓦、每一方混凝土都凝聚着水利人的心血。
土木工程学院学院多个实践团队奔赴德州、淄博、泰安、东营等黄河沿岸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如同一个个纽带,将青年学子与黄河紧密相连,在黄河文化传承与水利工程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文化溯源:以黄河为脉,传文明之光
“原来‘红心一号’背后有这么多的故事!”实践团成员在南坦黄河文化广场发出这样的感慨,眼中闪烁着惊叹的光芒。团队走进文化展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勾勒出黄河奔腾不息、文明绵延千年的壮丽图景。从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近代的治黄工程,一代代治黄人砥砺前行的奋斗足迹清晰可见。那泛黄的照片里,治黄工人冒着严寒酷暑劳作的身影,让人肃然起敬;那锈迹斑斑的工具上,仿佛还留存着他们的汗水与力量。
团队联合“星火赓续,筑推建梦”支教团开展黄河知识科普课堂。在课堂上,志愿者们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动画,向孩子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黄河为什么是黄色的吗?”“黄河流域有哪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呢?”一个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他们积极举手回答,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通过这样的活动,黄河故事被讲给更多的孩子听,黄河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在德州市李家岸灌区,团队开展震后实地调研。站在灌区的堤坝上,看着经过修复的渠道依旧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团队成员们感慨万千。这里曾在地震中遭受重创,是当地的水利人和村民们齐心协力,用勤劳的双手一点点修复,才保住了这片沃土。团队成员们详细了解了震后的修复过程,感受着以黄河为纽带的红色精神和水利文化。这种精神是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斗志,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值得永远弘扬和传承。
工程探索:以实践为基,筑水利之魂
“砼心齐鲁,实践护黄”团队与水利专家张道强等进行深度对话,会议室里气氛热烈。张道强专家结合自己多年的治黄经验,向团队成员们讲述了依法治水、生态治黄的重要性。“治水不能只靠蛮力,要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科学方法。”他的话语让团队成员们深受启发。大家围绕着黄河治理的难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探索着科学的治水路径。
团队赴东阿县郭口村、艾山村实地调研,亲身见证“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如何借助黄河文化推动乡村振兴。郭口村依托黄河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村民们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到餐饮、住宿中,让游客在感受乡村风情的同时,也能领略黄河文化的魅力。艾山村则利用黄河岸边的自然风光,发展起了生态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让黄河文化得到了更好地传播。 “黄河匠心,砼筑齐鲁”团队走访齐鲁河韵文化馆与现代水利工程,详细了解七十余载“人民治黄”的伟大历程。
从古代“疏堵结合”的治水智慧,到当代“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先进理念,团队成员们深刻感悟着黄河从“桀骜不驯”到“幸福河”的时代蜕变。在现代水利工程现场,巨大的闸门、先进的监测设备,让大家感受到了科技在治黄中的重要作用。曾经,黄河多次泛滥,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如今,在先进理念和技术的支撑下,黄河变得温顺起来,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
法治护航:以法为纲,守黄河安澜
“法护黄河,实践筑梦”团队走进黄河法治文化基地,这里庄严肃穆,墙上悬挂着各种与黄河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案例。团队成员们认真开展实地学习,了解着黄河治理的法律依据和规章制度。在法治宣传活动中,他们通过案例讲解、条文解读、互动问答等形式,向群众普及黄河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
“大家知道在黄河岸边乱搭乱建是违法的吗?”团队成员问道。一位大爷摇摇头说:“以前不知道,以为在自己家门口建点东西没关系呢。”通过详细的讲解,大爷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这样的互动让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大家纷纷表示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保护黄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乡村振兴:以文促产,绘共富画卷
“探寻黄河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团队深入泰安市东平县银山镇,调研耿山口村与黄河相依相生的历史脉络。在村里的老人们口中,大家听到了耿山口村曾经的艰难岁月,也感受到了村民们与黄河抗争、共生的坚强意志。“艰苦奋斗、善行义举、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耿山口精神,在每一个村民的身上都得到了体现。
团队通过走访农户、座谈村干部、考察产业项目,为当地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在与农户的交流中,大家了解到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中,团队成员们听取了村里的发展规划和思路;在考察产业项目时,他们仔细分析项目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耿山口村的实际情况,团队探索出文化引领、生态赋能、产业兴村的新路径,希望能让耿山口村的发展越来越好,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生态优先:绿色为底,守大河之洲
“聚焦黄河生态建设,助力黄河文化传承”“情系黄河生态,砼建至美黄河”等团队赴东营黄河入海口,开展生态考察与文化寻访。黄河入海口的景色壮丽非凡,黄蓝交汇的奇观让人叹为观止。团队成员们走进国家立方志馆、黄河口知青小镇,系统学习黄河防汛、三角洲生态保护等知识。
在知青小镇,老知青们讲述着当年在这里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黄河口的生态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团队成员们深切感受着一代代治黄人的坚守与奉献,认识到保护黄河生态是对黄河文明最好的传承。只有让黄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才能让黄河文明源远流长。
此次系列实践活动是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思政+专业+实践”育人模式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团队在行走中感悟黄河文明的博大精深,在调研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奉献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注入了青春动能。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黄河流域文化研究与水利工程实践,拓展校企地合作领域,创新实践育人机制。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黄河国家战略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施展才华、贡献力量,让黄河的明天更加美好。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6569-0.html溯黄河文脉 承匠心初心!山建大土木学子黄河畔探索文化传承与实践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