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隋宜笑 报道
为有力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深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会计系与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流通工程技术学院师生联合组建鲁喀同行非遗青探实践团,于7月1日启动“鲁喀同行 泉城非遗青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活动同时是学校“鲁喀同心践使命,联合实践促团结”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一。
首站,实践团走进济南市文化馆,感悟非遗深厚底蕴
7月2日,财经会计系党总支副书记魏晓旭带领实践团20 余名师生走进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文化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琳,非遗保护部主任付伟安与实践团围绕“非遗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展开座谈。学生结合专业从青年视角就关于“非遗如何借短视频融入年轻群体、职业院校学生在非遗保护中的独特作用”等提出自己的简介。张琳指出“职业院校学生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力量,更是连接东西部文化、铸牢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引发鲁喀学子共鸣,纷纷表示将发挥专业特长推动地域非遗交流互鉴。随后,实践团参观廉洁剪纸艺术展、青少年非遗作品展等,领略山东剪纸神韵,体会作品中廉洁文化、民俗风情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地域精神契合。
第二站,实践团走进济南市非遗传承基地——济南市师范路小学,深度聚焦非遗技艺里的传承智慧
7月3日,实践团走进济南市师范路小学,受邀参加由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举办的“非遗在校园文脉永流传”活动。济南市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秦绪荣、天桥区文旅局非遗科科长闫莹、师范路小学校长房春燕分别致辞,强调非遗是民族精神延续的纽带,鲁喀两地青年学生共同参与非遗实践,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随后,魏晓旭为济南毛猴代表性传承人杨凤岩颁发非遗导师聘书,标志着非遗进校园迈入新阶段。在随后开展的非遗毛猴技艺体验环节中,实践团成员学习毛猴艺术的传奇过往,亲身体验“选毛、梳理、塑形、点睛”的制作流程。
第三站,实践团走进和玺香道文化研习基地,体悟合香中的东方美学
吕氏传统合香制作技艺传承人吕宣贵老师,为实践团师生讲述了合香的“前世今生”,师生在沉浸式体验香囊制作过程中,把非遗传统文化,从课本知识化作可触摸的生活智慧。实践间隙,实践团还就“非遗与当代青年”对吕老师进行访谈调研,为非遗传承注入现代创意与活力。
第四站,实践团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区——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秀文社区,体验叶雕传承与青年担当
实践团走进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秀文社区非遗传承示范区,在社区非遗活动室开启叶雕文化探寻之旅。叶雕传承人都婉莉老师系统讲解了叶雕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将“以叶为纸、以刀为笔”的技艺精髓倾囊相授。随后,实践团师生专注投入创作,将青春创意融入传统技艺,让古老叶雕绽放年轻活力。最后实践团为叶雕传承人都婉莉老师颁发聘书,此举为校社联动推动非遗传承搭建了坚实桥梁。
收官之站,调研深耕,以青年视角解码非遗传承新路径
实践团收官阶段聚焦“青年与非遗”深度调研,兵分多路走进大明湖、芙蓉街、济南市手造体验中心、融创茂等年轻人聚集的地标场所,通过问卷发放、随机访谈等形式,累计收集有效样本1800余份,覆盖大学生、职场青年、文旅爱好者等多元群体。
此次“鲁喀同行 泉城非遗青探”活动,以非遗为纽带串联起文化馆、校园、工作室、社区与商圈,让鲁喀学子在探访、体验、调研中深化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解。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推进跨地域非遗交流,以青年智慧助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让非遗薪火在新时代青年手中代代相传。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6027-0.html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会计系开展“鲁喀同行 泉城非遗青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